第三章
第35页
丁元英: 都说商场如战场,可私募基金这个仗打不下去了,那不是打仗,那是屠杀.中国的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愚昧对于智者固然是一种社会资源,可是这种资源掠取的好处越多,心里就越不是个滋味,这时候不用你跑到纽约、柏林,就是你站到长城上也会想到,我是中国人.
丁元英: 北京像个淘金场,个个都觉着自己是龙胎风种,太闹了.
第36页
丁元英: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 是什么文化?是真理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号事务规律的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的文化?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丁元英: 可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
丁元英: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丁元英: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它的实用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尼采: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第九章
第86页
丁元英:
1
2
3
4
5
6
7
自嘲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第十四章
第152页
丁元英: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153页
丁元英: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籍”,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丁元英: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丁元英: 没有主,主义、主意从哪来?主无处不在,简单的说,支配人的价值取舍的那个属性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第154页
丁元英: 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生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它的运作动力是: 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里去.它的规则是把大多数羊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
第十五章
第158页
芮小丹: 但我认为,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二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来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第159页
芮小丹: 《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人的行为高尚、正典的学说.一味的攻击或者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第160页
芮小丹: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教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芮小丹: 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 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第161页
芮小丹: 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这不是卫道士的说教,这是人性.
第168页
丁元英: 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以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丁元英: 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二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第十九章
第213页
丁元英: 这不是一个道德境界问题,是市场生存的法则问题.这种好感不仅仅是我们强行摊派价值观,也不仅仅腐蚀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更说明我们不是靠产品征服市场而是靠作秀混迹市场,这种违背商业属性的人文评价最终葬送这个公司.
第215 页
丁元英: 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二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
丁元英: 如果咱们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咱们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第二十章
第233页
丁元英说: 农户生产,农民得从吃饭睡觉的房子里挤地方,得呼吸油漆的有毒气体和立铣、打磨的有害粉尘,得听各种生产噪声.这里有劳动时间问题,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问题,有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农户能拼什么?拼的就是在不是人待的地方干不是人干的活,拼的就是不是人.如果纳入公司,公司在法律条款面前一天都活不下去,农民马上就会跑来跟我说这儿睡着太挤了,那儿干活不舒服,所有的矛盾都会砖家为农户和公司的矛盾,那时候就不是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了,是怎么伺候好爷的问题了.
丁元英: 农户不是铁板一块,没了这个矛盾有那个矛盾,有利益驱动着,让他们自己斗去,用小民意识治小民意识.
丁元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第237页
丁元英: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丁元英回答道: “所谓的真经,就是佛家所指的能够达到涅槃、证到事物真理的终极法门,它只能用心去悟到,而不能靠通常所说的烧香、持戒、念佛、打坐等修行方法来获得.修行在于求,求保佑,求解脱,求成佛;而悟道是明心见性,在于知,在于觉醒,去发现事物本来的状态.修行,是用行为来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性情;悟道,是用本自具足的觉性来自然地主导自己的行为.觉悟的人懂得自律,律由心生,自然而然地让行为不违反规则;所谓修行的人,却只知道用外在的戒律来压抑自己的内心,比如不能喝酒、不能亲近女色、不能杀生、不能说谎、不能偷盗,以及每天念多少句佛号,打坐多长时间,磕多少个头等等.有些所谓修行的人是因为害怕落入来生下地狱等恶的果报而去遵守这些戒律,他们有信仰,他们相信有一个能主宰自己的赏善罚恶的神,或一种能赏善罚恶的宇宙运行机制的存在,被这些表象迷惑,因此不能证到事物的本质;他们心里时刻担心着因果报应,时刻住在自己的这些善恶因果的念头和妄想心之中,因此他们的内心就不能得到解脱,永远陷入情绪反复生灭的烦恼之中;但是那些觉悟的人,明白事物发展的因果规律,他们的内心不执着于一个害怕因果报应的念头,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了会获得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们内心没有该求什么和不该求什么的观念,也没有该戒和不该戒的事情,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又自然地不会违反道德、法律和良心,他们这样的没有观念的束缚而顺其自然的心态才是涅槃境界,才得解脱.
丁元英: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既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认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既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丁元英说: 佛,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就是指我们的觉悟之性,并非是指某一个人.人人都有觉性,但不等于觉性就是某个人.人们所感知的这世界之相是包含了我们固有的认知,它会随着我们的情绪起伏而生住坏灭,但是觉性是人能见闻觉知的本体,它是本来存在,没有一个开端,也没有一个结束.我们只要起心动念,觉性都在其中,如果我们当即觉悟到这一点,觉性就等于当即显现了.如果我们的心境被贪嗔痴的情绪所障碍,那么觉性就像镜子被覆盖了灰尘一样被遮蔽了.但是情绪的障碍是随着我们的认知而同时产生的,如果没有我们的认知,觉性也就不存在显现了.了却贪嗔痴的情绪烦恼的障碍,转贪痴嗔为戒定慧,心境就达到了空寂的涅槃境界了. 所谓的觉行圆满能到达西天极乐世界或具备能保佑我们的种种神通的“佛”,是佛教为了让人信仰所构造的世俗观念,以修到圆满为结果,这就有个尽头,就不是无量的佛了.佛法无量是指我们无量无边的觉性,它没有圆满和不圆满的区别,也没有终极的圆满一说,因为它本自具足.晚辈个人以为,佛教对于佛法可从不同层面上分,从精深的层面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也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是本来的觉性,它的存在状态不可以用思维和语言来直接表达,这就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从浅层义意上说,佛教是构建一个神一般的佛或一份对来世的期许,来引导人们向善的教义,善和恶本来就掺杂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以教义来教化人为善去恶,这是在文化的层面. 从大众的角度来说,佛教这是利用人们对来世进入极乐世界的贪心、对求神保佑的贪心来制约人们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贪心,是虚构一个”佛”来制约人们对神的虚妄的贪求和想法,虽然这种虚构免不了有欺骗性的败坏下流的成分,但是毕竟是引导人们行善,给于人们心灵的安慰与寄托,不妨碍它被定义为安抚人们心灵的一种慈悲.
第239页
智玄大师: 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秒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谓,也背不起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 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第240页
智玄大师: 大爱不爱.
智玄大师: 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第241页
智玄大师: 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帐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丁元英: 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发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丁元英: 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渡众生.
智玄大师: 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1
2
3
4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智玄大师: 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无以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智玄大师: 对于觉悟的人来说,这个”天命”并不是众生迷信的那个神或主宰,也不是众生执迷的注定的命运,这是道天,指代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的规律.所以改为“方知”. 对于那些执迷的人,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落入恶的果报,虽然是只有信仰没有在思维上证到本质,但行为上却已经有了一点自觉,已经是进步了.只要能让执迷的人进步的经就是真经,是真经就可以去照着学习. 我们的情绪是悲是喜从本质上没有分别,都只是主观的感受,当来则来,当去则去,但都有起因和条件来决定,随心、随力、随缘.
韩楚风: 扶贫的事若以次第而分,也有三个层面.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
丁元英: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第二十二章
第273页
丁元英: 中国为什么落后,你必然从现象参到制度、参到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的产物.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 我们有文化.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 我们有什么文化?因为有文化和有什么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丁元英: 是皇天在上的文化,是救主、感恩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第二十三章
第286页
肖亚文: 记得有一次丁总请韩总吃饭的时候酒桌上闲聊,我问丁总,为人处世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丁总说,恰到好处是’正好’,‘正好’是假的,不是究竟本来,是假的就立不住.我不懂,就问他什么是究竟本来?他说‘一切’.我还是不懂,就说你就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吧.丁总说了一句话,随缘惜缘不攀缘.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也听懂了,我一直记着.
第290页
欧阳雪: 你都说了,有点感情基本上也是假的.我虽然没多少文化,可婚姻那点事我还是想明白了.亲爹亲娘都靠不住,人家男人凭什么要养活女人?就因为女人能让男人那个.我看过那种片子,男的使劲,女的叫唤,女人跟男人讨点吃穿还真不容易.女人为什么害怕第三者插足?就是因为她的那东西失效了,人家的那东西有效了,那东西得有效才能当吃当喝.婚姻有什么用?能离婚就没用,有用的就是分男人点财产.
芮小丹: 你那还是嫁汉吃饭的观念,你认为男人靠不住,也不想为孤独去冒生存风险,吃饭毕竟比上床重要.当女人不需要通过支付性来换取生活资料的时候,当男人不需要支付生活资料而征服女人的时候,那时候你就愿意上床了.
第二十五章
第318页
芮小丹: 先声明,我这是鹦鹉学舌,我也是因为《天国的女儿》这张唱片向别人请教过类似的问题.天是什么?天是神,是上帝,是创造万物者,是全能全知者,是遍在不可见者……一句话,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这个观点您同意吗?
芮小丹: 那么,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备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芮伟峰: 现在的艺术就剩下小感觉、小情调了,缺的就是一把骨头,骨头就是见解,就是魂.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最关键的是什么?是首先得有一个好本子.
第二十八章
第369页
丁元英: 你的知道是自觉,现在是让你觉他.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识存在,不是自觉.道理和知识是没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让你觉他什么?觉他的无明,觉他的道路和知识的没用.
第370页
芮小丹: 你对我的将来有所指向,可以理解,人嘛,都希望他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存在,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种人.
丁元英: 不为错,但是不究竟,不了义.
芮小丹: 那怎么才算究竟了义?
丁元英: 不是我希望你成为哪种人,而是你本该成为哪种人.
丁元英: 这说明你在接打火机的这一道上已经涅槃了,不思不议了.不可思议不是众生道里的对神秘事物的描述,而是如是、本来、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议.也是一种告诫、提示,是告诉你不可以思议,由不得思议.从数学逻辑上说,一加一等于二,容得了你思议吗?不容,这就告诉你了,一加一等于二是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只能认识、遵循,不可思议.
丁元英: 不是说谁本该成为哪种人是规律,而是说谁本该成为哪种人是条件的可能,因果不虚,因果是规、是律,不可思议.
第二十九章
第441页
芮小丹: 杀富济贫,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让井底的人患有精神绝症,这些都可以预见了,我也有了犯罪感.如果林雨峰真跳楼了,我就更觉得有罪了,这和枪毙罪犯不一样.可我就不明白了,扶贫错了吗?法律承认和允许的竞争错了吗?如果农民不靠自己所能,那贫困农民的出路在哪儿?怎么才能得救?这根本不是就事论事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得落到文化属性上,还得说觉悟.
丁元英: 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多一个由你注册的强势文化传播公司,你应该整合你的社会关系资源,埋头学几年、干几年,吸纳、整合零散能量,从你的第一本书、第一个剧本、第一部电视剧做起,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观.
芮小丹: 我就是想做这件事,心里非常冲动.不管我是不是自不量力,我就为这个去留学,争取有一天我能以我的方式告诉别人,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第442页
丁元英: 没钱的时候就选择既清净又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有条件了就选择更清静点的地方.在柏林你不必担心买到假手机、注水肉,不必为电话故障一趟趟求电信商,不必为当官的汽车闯红灯动肝火,法律、治安和社会服务环境都要好一点.我没什么志向,就想不招谁不惹谁地过自己的日子.
第443页
丁元英: 我给你二个建议,一是你不以求职应聘为生,要学位意义不大,应该什么有用学什么,不影响创作、经营,学个十年八年的,就为有个学习环境.
丁元英: 二是我借给你500万,3%的年息,第15年一次性偿还本息725万.你预支这笔钱在柏林买一套这样的房子,养着我.房子按2%的折旧计算,15年折旧150万,加上15年的利息225万,你的绝对风险是375万,这就是你要证明站着对话的代价.于我而言是经营资本,于你而言是收留我.
第444页
丁元英: 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你的前途在哪儿?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
丁元英: 用道眼看与用人眼看一样吗?不一样,什么叫特殊感觉?什么叫立意要高、挖掘要深?那不是挖地沟,想挖多深挖多深.也不是爬楼梯,想爬多高爬多高.不在那一道上,你不可能会看到那一道的真相.立意要高、挖掘要深,充其量是个猜测和揣度的版本,不得究竟.
第445页
丁元英: 昨天下午我一个人坐在屋里听音乐,听苏联红军合唱团的《伏尔加河》曲子,听了很多遍,脑子里浮现着俄罗斯抗击拿破仑、抗击希特勒的画面,很伤感,心里很不是滋味.俄罗斯是个伟大的民族,历史上没有什么人能战胜他们,但是在世界两大阵营50多年的意识形态对抗里,他们却输在了他们还没有完全读懂的文化里,而美国尊重客观规律的文化最终使他们得到了靠飞机大炮不能得到的胜利,以至于联合国都成了一个失宠的王妃.在中国,有人动不动就拿民主指责共产党,可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的政治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牺牲品.把几千年沉积的文化属性问题全部记到一个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政党账上,这不公平,也不是真实的国情……
第四十三章
第549页
吴志明: 你这人怎么说话呢,农民种地算不算生产?农村那家孩子不到地里干活儿?我咋从没见有人管过,那就不是使用童工了?都别说那好听的,俺村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能有个活儿干就不错了.城里咋啦?到城里就能跟城里人一样了?还不是照样干最脏最苦的活儿,到头来连工钱都不给,还不如俺现在这样呢.俺就信丁哥说的那句话,别把自己太当人了,吃人家吃不了的苦,受人家受不了的罪,做人家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除了这,再说啥都是假的.
第560页
丁元英: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格律诗的扶贫是不治之治,说扶说救都是虚妄,赖着痞性胡说,充其量也是个现代版的灰姑娘,跟你们乐圣化点缘而已.
第四十四章
第564页
《是法律的失败还是文化的失败》一文摘录: 法律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是解决最基本、最表面的问题,不解决文化的根本问题,文化的问题只能由文化的觉悟解决.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就是这个民族的主,主宰着这个民族的文明、荣辱、兴衰.一个民族最强调道德的时候,正是这个民族道德最沦丧的时候.
第565页
《给强者的道德构建一个文化平台》一文摘录: 法律治标,文化治本.法律对于滋生法律的文化土壤无能为力,对于越过法律潜入文化土壤地带从事更大损害、更大掠夺的行为无能为力,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有一道防线,是最软弱、最无奈的强大.法律的神圣是缘于道德文明的崩溃,关注弱势,激励强者构筑更高的道德平台和获得更大的综合效应,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
《谁在移动道德底线》一文摘录: 我们观想由人民政府制定了一个允许人民富起来的政策,如果这个允许人民致富的政策是这个政府对人民的恩赐,那么所有因为这个政策挣了钱的纳税人无疑应该对这个政府感恩戴德.如果这个允许人民致富的政策是这个政府本该如此作为的天职,那么所有因为这个政策挣了钱的纳税人就无须对这个政府感恩戴德,而是满意.如果用纳税人的钱帮助弱势群体,纳税人的荣誉、价值怎么体现?弱势群体应该对谁表示感谢?这个恩德应该记在谁的帐上?纳税人是应该感恩戴德,还是应该享有荣誉?纳税人有没有可能在解决了自身的生存之后再去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
《关于杀富济贫的思考》一文摘录: 构筑强者的道德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道德平台太低,势必挤压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而过高的道德平台又必然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是很少有人能攀缘上去,没有可操作性.其次是过多的帮助不利于社会进步,弱势群体得到的输血越多,则自身的造血功能就越差,就越接近死亡.道德平台理想的高度,是优胜劣汰的法则与人人平等的道德二者之间的平衡.主流的文化,是优胜劣汰的的文化,是不给落后观念生存空间的文化.然而,如果不关爱弱势,道德还有价值吗?等级是客观存在,如果我们连等级的存在都不敢承认,社会又怎么可能去建立一种更高级的道德文化?如果没有个体的文化价值的量变,又怎么可能会产生民族的文化价值的质变?
《弱势群体的得救之道在哪里?》一文摘录: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社会为弱势文化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温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政治理想的教育.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产生贫富两级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社会利益调节机制.计划经济制度,政治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通道是首先得到权力.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通道多种多样.获取平等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惰性的代价;获取活力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等级的代价.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这就是天道,就是客观规律,而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制定则有赖于强势群体的道德价值指标和对社会稳定的天然需求.
第567页
《最好的强盗 最坏的英雄》一文摘录: 某某某杀了一个与他无冤无仇的人,葬送了这个行业唯一能与洋货抗衡的民族品牌,这不叫扶贫,这是杀富济贫.他把”扶贫”作为一面旗帜高高扬起,用那么多人的劳动、汗水、眼泪甚至鲜血把这面旗帜染得更红.
《当奶妈走了之后……》一文摘录: 假如没有某某某这样一个幕后人物,王庙村能有今天吗?然而有了这样一个幕后人物,王庙村就真能得救吗?它得本质仍然是在不是人待的地方干不是人干的活儿,拼的就是”不是人”.这种以农舍和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具有先天发育不全的缺陷,根本谈不上高端技术储备和后续产品开发.如果以牺牲农民的基本生存权来换取竞争优势,将相当于一部分适合这种生产方式的产业拖入绝境,无异于打家劫舍、开仓放粮,陷入小农经济的低水平恶性竞争.
《扶贫的出路在哪里?救世主在哪儿?》一文摘录: 民无”主”,并非真的无主,而是没有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主”,只有依赖强者道德的”主”,即为”你要为我做主”,等待父母官的拯救.杀富可以济贫,但本质是济,不是得救.基督教让他们靠上帝,佛教让他们靠佛恩,传统文化给了农民什么?谁来给农民做主?农民的得救之道在哪里?
第568页
谁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属性是积淀了几千年的问题,绝不是一时一地的一次讨论就可以有所觉悟的.得救之道是一个久远的话题,这个事件所引发的有关法律、道德和文化属性的讨论仅仅是一种延续,人们今天讨论,将来还会因为别的事情继续讨论下去.
第573页
肖亚文: 没用就自杀,一般会被认为是践踏生命的尊严.
丁元英: 言说尊严,还有尊严吗?能被践踏的尊严就不是尊严,是礼貌.可以言说的尊严,是相对有尊严,毕竟无尊严.
丁元英: 我知道我阻止不了她,小丹也知道我不会阻止她.小丹不会因为有了我的阻止而有选择,我也不是因为阻止不了她而没阻止.
丁元英: 因为,她是警察.